你的网站为什么没人看?可能是关键词没玩明白
前几天有个做手工皮具的朋友找我诉苦:"网站折腾半年了,流量还不如我家楼下煎饼摊的微信群!"我打开他网站一看就乐了——首页赫然写着"匠心独运的手工真皮制品",这词儿文艺是文艺,但谁会在搜索框里敲这么长的句子啊?
关键词不是自嗨用的
很多人做网站容易陷入"自我感动式优化"。比如有个卖有机蔬菜的客户,非要把"遵循自然农法种植的无公害时令鲜蔬"当核心关键词。结果呢?月搜索量显示不到50次。反倒是"北京周边采摘园"这种接地气的词,随随便便就有四五千的搜索量。
这里有个血泪教训:用户搜索习惯和商家自我定位往往差着十条街。上周我帮人调整母婴店网站,把"婴幼儿营养辅食"改成"宝宝辅食几个月开始吃",转化率直接翻倍。看见没?消费者要的是解决方案,不是产品说明书。
长尾词才是隐藏金矿
现在做"茶叶""女装"这种大词,基本等于给搜索引擎送人头。但要是换成"40岁适合喝什么养生茶"或者"小个子梨形身材穿搭",竞争瞬间小很多。有个做本地家政的案例特别典型:主推"开荒保洁"没效果,改成"刚装修完怎么打扫"后,咨询量暴涨。
我常用的笨办法是去问答平台"偷听"真实需求。比如在育儿论坛里,新手妈妈们都在问"2岁宝宝不肯刷牙怎么办",而不是搜索"儿童牙刷推荐"。这些活生生的对话,比任何关键词工具都管用。
别把用户当搜索引擎
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家烧烤店,首页堆满了"秘制""祖传""独家"之类的形容词。但实际呢?消费者只关心"人均多少钱"和"营业到几点"。后来我们把关键词改成"XX区深夜营业的烧烤摊",当月自然搜索涨了300%。
有个小技巧:对着手机用语音输入法说你的产品,看看自动转换成什么词。比如你说"那个能加热的杯子",系统很可能识别成"保温杯"。这就是最自然的用户表达方式。
数据会说话但你要会听
去年帮人优化旅游网站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虽然"旅游攻略"搜索量大,但真正带来转化的都是"XX景点带老人怎么玩"这种具体问题。后来我们做了组对比实验:A页面用常规关键词,B页面全部改成问答形式。结果B页面的平均停留时间多了2分半钟。
工具方面,别光盯着搜索量看。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客户发现,"狗粮"的搜索量是"猫粮"的三倍,但实际成交反而后者更多。后来才明白,养猫人群更习惯上网剁手。
写在最后
关键词优化就像给人指路——你得说"前面红绿灯右转",而不是"往东经116度方向行进"。下次调整网站前,不妨先问问你妈会怎么搜索你的产品。有时候外行人的直觉,比专业工具更接近真相。
记住啊,用户永远是用脚打字的。他们不会为了配合你的文艺情怀去调整搜索词,就像没人会为了买把菜刀去搜索"德国进口高碳钢厨房刀具"一样。把话说到老百姓心坎里,流量自然就来了。